同时还由点到面,正在从单一场景走向多元场景,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创造丰富的体验。
李求索认为,消费类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保障了供给端的稳定,同时,通过不断创新升级,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消费需求,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仅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传统家电升级为业绩带来有力支撑,小家电等新产品也带来增长新动能。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上半年,沪市文旅酒店及餐饮行业上市公司加快复苏,截至8月15日,13家此类上市公司已经发布中期业绩数据,预计共实现净利润16亿元,全面实现大幅扭亏。国内家电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行业存量化竞争十分激烈,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我们打开新的市场增量。透过上市公司半年报观察消费市场,暖意中涌动着哪些新意?下半年的消费预期又如何?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相关上市公司和行业专家。从整体业绩看,消费类上市公司收入增长的同时,盈利水平也显著提升。餐饮消费快速增长,航班数量持续回升,智能家电销售向好消费暖意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中,也体现在微观业绩里。
从整体业绩看,消费类上市公司收入增长的同时,盈利水平也显著提升,体现出上半年消费需求增长、市场持续扩大的旺盛活力。从商品销售类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看,汽车及家电部分细分行业实现较好的盈利增长,部分公司海外出口维持韧性给业绩带来支撑;同时,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与年轻人有关的新消费增长趋势较好,包括小家电、医美、化妆品、潮玩等新消费的销售增速好于消费整体增长。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
邹澜分析,一是经济物价平稳。看金融,今年以来,通过保持流动性和货币信贷处于合理水平,精准滴灌强化对普惠、科创、绿色等重点领域支持,使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有力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当前,货币信贷政策成效初步显现。8月份,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企业效益逐步改善,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营收呈现好转,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信心也在逐步增强。8月份,制造业PMI进一步回升。
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0.2%,均为5个月以来的高点。看财政,前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4万亿元,同比增长3.8%。丛亮说,下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8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4.4%和39.5%,显著快于全部贷款增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信贷总量继续扩大、存贷款市场利率降低,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供需两端持续恢复。8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8.9%,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力。长期看,我国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安全发展根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前8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11.2%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短期看,各有关方面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并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推出一批储备政策,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1至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8%。8月贷款在高基数上实现同比多增,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金融资源供给持续显效。
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万亿元,增长8.1%;教育支出2.55万亿元,增长4.5%。1至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除因去年4月以来开始实施的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外,也得益于今年以来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带动。截至8月末,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新增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全年额度的80%左右。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收窄,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
8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39.5%8月份,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得益于一系列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的实施。针对社会普遍关切的物价问题,丛亮提出,综合物价水平、需求恢复、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的通缩,后期也不会出现通缩。
前8月,制造业、基础设施等投资增速比总体水平分别高2.7和3.2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投资比总体水平高8.1个百分点,在优化供给结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22年发证数量相较于2015年增幅高达99.8%。
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探索了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步推进的创新经验。引导从业机构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在全社会营造懂认证、用认证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凝聚起推动质量认证工作的蓬勃力量。
戈壁滩上,一串串娇艳欲滴的红枸杞挂满枝头;枸杞生产加工车间里,在强劲电能的保障下,生产线满负荷运行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零工业污染源,空气干洁、雪水纯净,沙性土壤中富含硒、锗、锶、铜、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生产有机枸杞奠定了发展基础。总的来看,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有机蔬菜、有机粮油前景看好。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说:从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我国农业已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绿色产品认证方面,目前已覆盖电器电子、洗涤用品、厨卫五金等90余种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共发出绿色产品认证证书2.4万张,涉及获证企业4600家,成为引领绿色消费和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重要抓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2022年中国有机产品销售额高达877.6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四。刘晓山认为,当前中国从事有机农产品种植、生产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行业内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少。
二是要突出导向效应,推动质量认证高质量发展。三是要突出共建共享,凝聚质量认证工作合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常青介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绿色有机枸杞的需求水涨船高,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沙漠有机枸杞等沙产业,也为有机枸杞种植带来新机遇。眼下,正值柴达木枸杞采摘季。
在服务认证方面,截至目前,具有服务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覆盖了服务业全部22个大类,累计颁发有效服务认证证书6.8万张,获证企业4.5万家,机构改革五年间分别增长12.3倍和9.6倍,呈现出跨越式增长的局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有机产品认证和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有机产品销售额高达877.6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有机农业种植国。秉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方针,抓牢专业化、公信力的主线,彰显质量认证创造价值的导向。《报告》显示,2022年底,全国有1.6万家企业获得了2.6万多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讲好质量认证故事,用理论和事实证明质量认证创造的价值,不断增强社会各方对质量认证的获得感。从社会需求来看,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种、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有机农产品越来越青睐。
关于提升质量认证工作,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一是要突出价值体现,提升质量认证宣传效果。要进一步提升有机产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有机品牌的打造
在服务认证方面,截至目前,具有服务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覆盖了服务业全部22个大类,累计颁发有效服务认证证书6.8万张,获证企业4.5万家,机构改革五年间分别增长12.3倍和9.6倍,呈现出跨越式增长的局面。关于提升质量认证工作,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一是要突出价值体现,提升质量认证宣传效果。